
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闻:浙江义乌,这个你印象里还在为拼多多供应三块钱包邮的袜子、圣诞节装饰品的宇宙小商品中心,突然说要搞汽车了,而且还是一个投资近十亿的、金光闪闪的“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园”。这事儿吧,就像你家楼下卖了三十年煎饼果子的大爷,突然宣布要进军米其林三星,开始捣鼓分子料理了,你第一反应不是期待,而是“大爷,您还好吗?”
这背后透露出的味道,太熟悉了,熟悉到让人想哭。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升级故事,这是一出正在我们身边循环上演的、关于“地方发展焦虑”和“产业投资内卷”的宏大悲喜剧。要理解义乌这个操作的本质,我们得先完成一次思想上的“祛魅”,把那些“高科技”、“新基建”、“未来产业”的华丽外衣都扒掉,看看里面的骨架到底是什么。
这个骨架,我在十年前见过一次,一模一样。那时候,风口上的猪不是电动车,而是光伏,就是太阳能电池板。当时的故事脚本和今天几乎分毫不差:欧洲那边搞补贴,需求“飞天了”,国内政策大手一挥,说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未来的能源命脉。于是乎,全国各地,尤其是江浙一带,像是听到了冲锋号,乌泱泱地开始上马光伏产业园。无锡、常州、南昌,一个个城市都宣称自己要打造“世界光伏之都”。
我当时去过一个建在郊区、规模巨大的光伏产业园。那场面,跟今天义乌这个规划图纸上的景象何其相似:崭新的厂房一排排,望不到头;配套的研发中心、员工公寓一应俱全;马路修得比市中心的还宽,绿化带里种的花都比别处艳。地方领导来视察,满面红光,指着规划图说,我们这里未来要诞生中国的“Suntech”,要让世界用上我们的清洁能源。那气势,那派头,感觉分分钟就要把中东的石油酋长们干趴下。
然后呢?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欧洲补贴一退坡,全球需求骤降,国内上百个产业园瞬间变成了巨大的产能过剩“堰塞湖”。那些曾经被奉为座上宾、从政府手里拿到巨额补贴和廉价土地的明星企业,一夜之间从“小甜甜”变成了“牛夫人”。破产、重组、跑路,一地鸡毛。当年那些崭新的厂房,很多都空置了十年,成了鸟类的天堂。历史,有时候就是个喜欢讲冷笑话的糟老头子。
现在,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义乌这个汽车产业园。你会发现,历史的韵脚踩得精准得让人心疼。新能源汽车,是不是当下的顶流风口?是。国家政策是不是在大力扶持,称之为“新质生产力”的代表?是。是不是已经有几个城市,比如合肥,因为赌对了新能源车企而名声大噪,成了各地学习的榜样?是。你看,所有的前提条件,和当年的光伏一模一样。
所以义乌的这个动作,本质来看,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“产业布局”,更像是一种“应激反应”。这种反应的根源,是地方政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深刻的“增长焦虑”。过去的几十年,地方经济的发动机是什么?土地财政。说白了就是卖地,搞房地产,盖楼,然后带动一整条产业链。现在这台发动机眼看就要熄火了,新的增长点在哪?大家都很迷茫。这时候,新能源汽车就像是黑夜里的一座灯塔,所有人都朝着那个方向划船,也不管船上装的是渔网还是开拖拉机的。
这叫什么?这叫“题材股”式搞产业。就像股市里某个概念火了,所有名字里带“智能”、“科技”、“绿色”的公司都会跟着涨停,不管它主营业务是养猪还是做水泥的。现在地方搞经济,也开始有这个趋势。上面说要搞数字经济,于是所有地方都建大数据中心,结果很多中心的服务器常年空转,唯一的KPI就是耗电。现在说要搞新能源,于是大家就都去建汽车产业园,先不管有没有车企来,先把“栽好梧桐树”的姿态做足了。
但这里面有个更深层次的、也更“草台班子”的逻辑。你以为他们在赌“下一个特斯拉”或者“下一个蔚来”?兄弟,格局小了。他们是在玩一种更高级的游戏:“产业地产”。你再仔细看看这个项目的内容:设计研发中心、服务型公寓、地下车库。发现没有?这本质上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,只是批地的名目从“商业用地”或者“住宅用地”,变成了听起来更高大上的“工业用地”。
这套路逻辑比较硬。在房地产下行周期,直接搞商业地产或者住宅,银行不给贷款,市场也没人接盘。但如果我把它包装成“高科技产业园”,服务于国家战略,那就不一样了。银行的贷款好批,政府的补贴好拿,各种政策绿灯一路开。先把楼盖起来,名字叫“研发中心”,再把配套的房子盖起来,名字叫“人才公寓”。至于最后入驻的到底是汽车研发团队,还是直播带货公司,还是开了个剧本杀店,那都是后话了。最差的情况,房子和厂房建好了,总归是固定资产。这本质上是一种披着“高科技”外衣的土地财政续命术,是一种“有和没有的区别”的凑合式创新。
所以,我们看到的不是义乌要造车,而是义乌在用一种极为聪明,也极为无奈的方式,去延续它的城市发展。这背后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:求生欲。只不过,当成百上千个“义乌”都在用同样的方式求生时,一场新的、巨大的过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,市场从蓝海变成了红海,甚至是“血海”。从手机厂到家电厂,从房地产商到互联网巨头,乌泱泱的玩家都在牌桌上,现在连做小商品的都开始建配套产业园了。你能想象未来的竞争会惨烈到什么程度吗?那不是撕逼,那是大逃杀。
最终,这些耗费巨资建成的产业园,命运会如何?最好的结果,是像合肥那样,真的赌对了一两家能活下来的头部企业,成为城市的税收支柱。但更大的概率,是重蹈当年光伏产业园的覆覆辙:大部分园区在短暂的热闹后,归于沉寂,变成巨大的“固定资产展览馆”。而那些冲进去的二三线车企,最终会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,成为一串串冰冷的债务数字。
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?第一,平常心。不要被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光鲜的概念忽悠瘸了。任何风口,最终都会变成事故。第二,看本质。所有商业模式的尽头,要么是金融,要么是地产。当你看到一个东西过于复杂、过于美好时,想想它是不是在用一种你没见过的方式卖地或者放贷。第三,敬畏周期。太阳底下无新事,历史总在押韵。当年为光伏泡沫欢呼的人,和今天为新能源狂热的人,本质上是同一拨。
说到底,人类社会的发展,很多时候靠的不是什么精密规划,而就是这种“草台班子”式的、乱哄哄的、一窝蜂的试错。错了,一地鸡毛;对了,就成了下一个时代的神话。而我们,大多数时候,都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的,偶尔还得自掏腰包为这场盛大的烟花表演买单。
毕竟,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,就是我们从不吸取任何教训,尤其是在觉得能搞到钱这件事上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可靠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