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天,这场比赛看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! U23亚洲杯预选赛最后一轮,中国队和澳大利亚踢了个0-0,两队携手晋级。 但比赛最后几分钟简直成了大型默契现场——澳大利亚球员在自己半场来回倒脚,甚至有人玩起了颠球,中国队员也不上前逼抢,双方就这么心照不宣地耗完了补时时间。
外国网友直接炸锅了,在亚足联官方报道下面疯狂刷评论:“被操纵的比赛! ”“假球! ”“亚足联真丢脸! ”但国内不少球迷却觉得这是战术智慧,“合理利用规则没毛病”。
这场比赛到底发生了什么? 为什么一场0-0能引发这么大争议? 让我们从头说起。
比赛前的情况其实很明朗。 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前两轮都两战全胜,同积6分,澳大利亚凭借20个净胜球排小组第一,中国队有11个净胜球位列第二。 最后一轮两队直接对话,平局对双方都是最理想的结果——都能晋级,还不用拼得你死我活。
展开剩余79%中国队主教练安东尼奥显然做了充分准备。 他排出了5-3-2的防守阵型,重点压缩对手的进攻空间,特别是限制澳大利亚两个边路的发挥。 从比赛第一分钟开始,中国队就摆出了稳守反击的姿态。
上半场比赛,澳大利亚控球率高达62%,但只有2次射门且0射正;中国队控球率只有38%,没有完成射门,但防守阵型保持得相当完美。 虽然场面被动,但中国队没给对手真正的好机会。
下半场刚开场就出现了惊险一幕。 第49分钟,澳大利亚在中国队禁区内制造混乱,前锋约翰逊在点球点附近获得绝佳机会,他的大力抽射直奔球门而去。 幸好门将李昊表现神勇,一个侧身飞扑将球挡出底线。 这次扑救堪称全场最佳,也成了比赛的转折点。
随着时间推移,澳大利亚的进攻欲望明显下降。 他们发现破解中国队的密集防守并不容易,而且自己也不敢大举压上给中国队打反击的机会。 毕竟对他们来说,平局就能以小组第一出线,万一冒进输了比赛就难看了。
比赛最后20分钟,场面变得越来越微妙。 澳大利亚队开始在中后场耐心倒脚,中国队也不上前高压逼抢。 这时候双方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——保持0-0的比分对大家都有好处。
最后几分钟简直成了公开的“默契表演”。 澳大利亚后卫们直接放弃进攻,在后场来回传球,甚至有一名球员还当众颠起了球。 中国球员则集体守在本方半场,没有上前逼抢。 裁判也很“懂事”,3分钟补时一到就吹响了终场哨声。
技术统计显示,澳大利亚全场5次射门仅1次射正,U22国足只有3次射门且0射正。 比赛热点图显示,大部分时间球都在中场区域,两队很少威胁到对方禁区。
赛后,外国媒体和球迷一片哗然。 很多人在亚足联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言批评:“这是被操纵的比赛”;“亚足联蒙羞! ”;“假球!
”国内知名体育博主“斯文已逝”也吐槽道:“澳大利亚最后这段演都不演了,直接本方半场倒脚。 双方利益最大化的0-0,一切尽在不言中了。 ”不过也有不同声音。 前国脚徐亮在直播中分析说:“竞技体育需要结果导向,如果比赛结果对双方都合理,且没有证据表明存在金钱交易,过度指责反而伤害足球本身。 ”
中国队主教练安东尼奥赛后表示:“澳大利亚队实力是高于我们的,这场比赛双方献出了高质量的比赛。 ”他还强调:“我们从比赛开始前就积极训练备战并保持着专注,对手也是害怕紧张的,整场球对手都对我们保持着极大的尊重。 ”大多数国内球迷虽然觉得比赛场面不好看,但还是支持球队的选择。 毕竟中国队全场控球率只有26%的情况下,被对手逼出了11次角球,但最终对手仅有1次射正还被李昊奋力化解。 没有前面的顽强防守,也不会有最后的“默契”局面。
这种“默契球”在国际足坛其实并不罕见。 尤其是在大赛最后一轮,当特定比分对双方都有利时,经常会出现类似的场面。 球员和教练们往往认为这是“合理利用规则”,而球迷和媒体则倾向于批评这是“违背体育精神”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场比赛也暴露了中国队在进攻端的不足。 核心球员王钰栋被重点盯防,全队触球机会很少。 过于依赖个别球员的问题在面对强队时被无限放大。 这也是中国队未来需要解决的短板。
门将李昊的出色发挥是这场比赛的一大亮点。 要不是他在下半场伊始的关键扑救,比赛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。 他的表现证明了中国队在防守端的专注和努力。
澳大利亚队之所以接受平局,也有自己的考量。 这次参加亚预赛的澳大利亚队并非全主力球员,有些主力因其它赛事未能征召。 他们能接受平局晋级,却不能接受输球晋级。
说到底,这场比赛是一场典型的“结果至上”的功利足球。 双方教练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确保晋级,球员们执行了战术安排。 场面可能不好看,但结果是双方都想要的。
足球有时候就是这样现实。
江湖不是打打杀杀,而是人情世故啊。
发布于:广东省可靠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